3)第588章 588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求订_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食。

  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

  由此看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才是农民作乱的真实原因。

  当一个地区发生大规模、常年性的重大自然灾害时,这些饥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必置法律道德于不顾,开始抢劫杀人。

  后来的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天灾的叙述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重点描绘明朝征收赋税过多,地方官催逼钱粮,使得农民无法承受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如果政府减轻赋税或不征收赋税,那么就不会有人造反了?

  答案是否定的。

  连年的特大旱灾,粮食没有收成,即使国家不征收赋税,老百姓也是会活活饿死的。

  事实上,明朝政府对灾区赋税确实是减免了的,北方地区的赋税比南方轻得多,赋税最重的江南地区恰恰没有叛乱。

  灾民造反的真正原因是饥荒,而不是催逼赋税。

  在平定内乱的时候,明朝政府军在初期和中期都取得了很多的胜利,最著名的有两次。

  崇祯六年,在明军的围堵下,大部分流寇都被困在了HEN省黄河以北地区,走投无路之下,他们用了最低级的诈降策略,报上去投降的头领名单有几十人,其中就有几个后来的“名人”——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西营八大王张献忠,几乎可以一网打尽。

  但明军相信了他们,使得他们从容渡过黄河,从包围圈中扬长而去。

  这是第一次,史称“渑池渡”。

  崇祯七年,李自成、张献忠部队又被五省总督陈奇瑜率领的明军,围堵在了车厢峡。

  当时,出口被堵死,又连续下了几十天的大雨,李自成、张献忠部队饥困交加,马匹没有草料死亡过半,连弓箭都霉烂到了不可用。

  甚至到了无须明军动手,只要再围困一些日子,叛军会饿死。

  结果这些流寇又一次故技重施,表示要投降。

  而明军再次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甚至护送这些已经“投降”的流寇成建制的走出峡谷,没有盔甲的换上盔甲,丢失弓箭的换上新弓箭,多日没吃饭的也都吃饱了肚子。

  但是,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一摆脱困境,就开始屠杀护送他们的官兵,继续攻城略地。

  于是,后来的史书,又大书特书这两次明军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是因为明朝崇祯皇帝愚蠢昏庸,还把围堵流寇的明军将领描述成白痴一样的腐败分子。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当然没这么简单,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而且,

  不仅仅是陆晨,很多人在这些记载中看到的是崇祯皇帝的爱民之心。

  在这其中。

  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寇亦我赤子,宜抚之。”

  然后又说:“若肯归正,即为良民”,意思就是说,希望通过

  请收藏:https://m.r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