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八十八章 第一种解决方案_神秘空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点就是学习思想,可不单单是发一本红宝书让农民背。

  农民可都是文盲啊,你红宝书发下来他们可看不懂。

  用行政压力的手段,要求农民会背会写,鼓励农民读书识字,至少那本语录能看懂,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古今中外,没有这样子愚民的。

  都巴不得你不识字我才好忽悠,哪有教你读书识字,会读书看报开拓眼界的,以后我还怎么愚民呢?

  这是一种相当成功的,顺应实际情况的文化普及策略。

  毕竟当时识字的人口太少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口不识字,你不可能让百姓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文化教育,这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先抓这一代,会读书,会写名字就算很好了。

  建国头十年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第二十年开始力推普及小学教育,第三十年力推开始普及初中教育,第四十年开始力推普及高中教育,之后又开始力推普及大学教育,如此一步一步一代一代的让人口的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起来。

  朱允炆听后说道:“再详细点,孩子怎么学习教育?”

  吴凡说道:“在工作中学习,边劳动边学习,在劳动的间隙和休息时间学习,按劳动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学习,就一本红宝书,就那些字,翻来覆去的读,翻来覆去的学那本书上的字。”

  这样子的弊端是学习出来的人也仅仅是识字,没有系统的知识,不过却是初步合格的初级工业工人了,只要你识字,会基本的运算,那么在工厂里,就很容易安排师傅带徒弟,带出更多的工人了。

  工人下班后,再组织工人读工人夜校,继续学习相对应的工业知识补课。

  这是一个完善的,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弊端很明显,可在那个时期是绝对利远远大于弊的政策。

  朱允炆说道:“这样子看来,这是有计划的将农民工人化啊,只要维持运作下去,知识不断提高,学习的内容不断加深,农民可就都是优秀的潜在工人了。”

  吴凡点头说道:“是的,在我那个时空,也许一个在工地搬砖的,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农民工,在饭馆里端菜的服务员,闲暇时拿起一份时事报纸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还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的头头是道,很有指点江山的气势。”

  在中国这是见怪不怪的现象,在国外这确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中国本身的历史文化,再加上之前教的东西都是很系统的哲学政治教材,结果中国产生了很多关心政治,有自己独立政治见解和判断能力的人。

  而外国却都是些只关心球赛,明星,电视剧的工人,基本对政治绝缘,只有每次大选的时候才关心下哪个候选人帅气,演讲有煽动性,之后就傻乎乎的被煽动着去投票了。

  这也就罢了,居然还很坚定的认为竞选者选上后能兑现百分之二十的承诺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是很值得满足的,那个竞选者也是值得肯定的。

  洗脑愚民,娱乐到死也实在是够彻底。

  反观中国,做出的承诺,经济发展的安排都是公布出来的,既然公布了,那就是要做到的,政府的公信力就体现在这方面啊。

  朱允炆说道:“等等,我想想,我感觉哪里不对。”

  吴凡却很诧异:“不对?”

  请收藏:https://m.r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